今年6月16日傍晚,一台由竖新镇响哃村暖心睦邻点村民自发编排、纪念建党98周年和建国70周年的文艺演出,在该睦邻点所在辖区开演。广场舞、独唱、小品……丰富的节目引得周边数百名村民前来围观。当天,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要数睦邻点新组建的铜管乐队所带来的红歌三连奏。“你瞧你瞧,这吹奏的人里好几个不是以前村里‘军乐队’的吗?没想到现在开始登台演出了!”“军乐队”转行“文艺演奏队”,引发台下村民热议。
在崇明,最近两年“军乐队”转行的新闻不止响哃村一家,这是崇明2018年推进婚丧喜庆移风易俗专项行动以来取得的成果之一。一年多来,崇明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五美社区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的重要抓手,注重堵疏结合、加强仪式创新,有效遏制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减轻了群众人情往来的负担,推动形成了崇德明礼、崇尚绿色低碳、现代文明的乡风民俗。
村里的“军乐队”又开工了
说起“军乐队”,这是在崇明颇有特色的一支队伍。但凡有农家办丧事,总能见到他们现身“助阵”。“军乐队”通常使用铜管乐器吹奏五花八门的曲目,时歇时起,持续整夜,在夜晚宁静的农村里响起,特别“洪亮”,扰得附近邻里睡不了安稳觉。不过,这都已成为过去。在如今崇明的丧事上,再难见到“军乐队”的身影。然而,就在“军乐队”渐渐淡出人们视线之时,今年5月最后一天的傍晚时分,响哃村里突然再次响起了“熟悉”的吹奏声。
“咦!村里又是哪家办丧事了吗?不是说不允许请‘军乐队’了吗?”附近不少村民好奇地循声而去,在一个村民活动室里,找到了正在吹奏的“军乐队”。“这是我们睦邻点新组建的铜管乐队,正在为即将开演的文艺演出排练呢!”见村民们前来,暖心睦邻点负责人杨品娟热情地迎了上来,向村民介绍道,“这里面好几个成员大家都很熟悉了,以前都是‘军乐队’的,现在转行了。”
“军乐队”成了文艺演奏队,还要上台演出,这条新闻很快在村民中传开。此后,每每有排练,便有村民“粉丝”前往观摩。6月16日晚正式演出也大获成功。
听众还是熟悉的村民,然而“舞台”却已不同。回忆过去两年的变化,暖心睦邻点铜管乐队成员朱明康感慨万千。
今年68岁的朱明康,有20多年从事“军乐队”的经历。“以前一年有200多天都在服务丧事,生意不仅在本村、本镇,甚至拓展到了崇明全区和上海其他郊区。”说起曾经的风光,朱明康颇为得意。然而,2017年下半年,随着竖新镇在崇明率先试点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朱明康“失业了”。
“最初,镇上做不到生意了,我便想着法跑其他乡镇的活,可是很快,全崇明都禁了,现在我彻底失业了。”朱明康苦笑道。
在度过一年多时间的清闲期后,今年5月,朱明康接到了来自杨品娟的邀请,希望其重新“出山”。“睦邻点准备办一场文艺演出,想组织个铜管乐队表演,要不你也来参加吧。”最终,朱明康等10名村民组成了铜管乐队,其中除了一些乐器爱好者,有好几个是曾经的“军乐队”好手。
“这么多人在台下认真听我吹奏,这种感觉跟过去讨生活演出完全不一样,大家的掌声和‘再吹一首’的呼喊声,让人兴奋和激动。”经过首次登台演出,朱明康对于乐队未来的演出计划期待不已。
“厚养薄葬”树新风
在环保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的今天,传承孝道与移风易俗其实并不矛盾。
生前一回孝,胜过灵前百声嚎。在如今的崇明,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理念已渐入人心。在葬礼上普遍存在的现场吹奏、焚烧冥屋(扎库)、念经做道场等封建迷信活动已成过去。崇明各村(居)还纷纷成立红白理事会,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移风易俗,主动热情地为婚丧事主做好服务。
能在短短2年时间里一改留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旧习、陋习,得益于崇明各级党员干部勇于创新、率先垂范,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打破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结合实际去创新性地闯与试。
横沙乡第二老龄支部书记陆亚珍的母亲,是推行移风易俗后,该乡民东村第一位过世的老人。作为村红白理事会成员,陆亚珍顶住压力,做通兄弟姐妹的思想工作,积极执行乡里提出的“全面禁止吹鼓乐、全面禁止焚烧冥屋、全面禁止沿途撒黄纸;全面提倡不‘搁三朝’、全面提倡不搭棚用餐、全面提倡节俭办丧”的要求,提前将逝者遗体送往殡仪馆,谢绝一切人情,为民东村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开了个好头、作了表率。据悉,目前横沙乡已做到“遗体在家停留不超过24小时”的办丧户达到97.2%,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城桥镇倡导用餐节俭,控制置办桌数,不攀比,不跟风,烟酒从俭;不烧“慰亲羹饭”,不向亲戚朋友发送长寿碗、香烟、毛巾等。同时,提倡不搞人情债,不搞长辈“还扎”,减轻人情负担。丧家如能自觉遵守,将能获得相关免费殡葬服务。
为了加强墓区管理,给群众创造一个绿色、安全、文明的祭扫环境,崇明还制订了一份三年行动计划。从2018年到2020年,全区利用3年时间,宣传、劝阻、引导群众文明祭扫,实现墓区内禁止燃烧锡箔、纸钱等迷信用品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形成移风易俗新氛围。今年清明,崇明5家经营性公墓已全面推行绿色无烟祭扫。
“喜事新办”成时尚
在老一辈人的观念中,办喜事是一件大事,结婚生子都要讲究排场,亲朋好友一个不能落下。更有甚者,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家以来宾的多少衡量主人家是否人缘好。而宾客们也不能空手而来,一份不能太薄的“人情”不可避免。如此折腾之后,喜事也变了“味”。
如今,在崇明不仅是丧事简办,喜事新办也刮起了文明之风。
今年5月28日,一场以“花开中国梦天长海棠婚礼爱地久”为主题的崇明区2019年集体婚礼在三星镇海棠苑举行。集体婚礼颁证仪式以汉式婚礼大典开场,通过施巾结帨、奠雁迎新、新人入礼、婚书立信等仪程展示了传统婚姻文化。新人们通过参加集体婚礼,为自己的爱情留下独特而浪漫的记忆,同时也用实际行动助推婚俗改革、弘扬文明新风。
这样的集体婚礼最近几年在崇明越办越多。不论是区一级层面,或是乡镇层面,都在积极创造机会,通过简约的集体婚礼形式,推进崇明婚俗改革,倡导婚事新办的新风尚。
有人通过参与集体婚礼支持移风易俗,有人则为不搞大操大办作出表率。
“崇明人结婚真客气,一吃就是两三天。”很多参加过崇明婚礼的岛外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样“客气”的酒席今后会越来越少。横沙乡已在行动。该乡通过各种宣传途径,以及红白理事会的介入,目前已做到百姓婚事操办基本为一天。
在今年5月29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村民自治重要作用,创新工作措施和方法,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遏制陈规陋习,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先有竖新、新村试点,后有全区全面铺开。过去两年,崇明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上已走在全市前列。目前,全区移风易俗知晓率达到100%,承诺书签约率达到99%,按照移风易俗要求办理婚事达到率95.2%以上,办理丧事达到率99.5%以上,成效显著,得到群众的普遍拥护和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