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沪农商村镇银行

首页> 关于我们

区县动态

90后新农民:寂寞田头有“天地”

发布时间:2020-05-29来源:崇明报作者:范立浏览字体:[      ]

开栏的话:近年来,崇明作为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推出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有情怀、懂技术、有能力的年轻人来到崇明投身农业。他们正以蓬勃之势,成为推动崇明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报本期起开设“新农人在崇明”栏目,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

巡查完27亩番茄地,杨鑫额头上已沁出细细的汗珠,背后也有点微湿。每天一大早来到温室查看番茄生长情况,随后指导工人修剪枝叶、收集生产数据等,已成为他的工作常态。这位去年刚毕业,从湖南来到崇明工作的小伙,在上海光明前进农场有限公司打造的80亩番茄产业园内,精心呵护着他的“一亩三分地”。

和他同时来到产业园成为技术团队一员的还有其他三位外地小伙,都是90后。这群“青年农民”耐住寂寞、守住坚持,在这片热土上默默耕耘,同时也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

病虫害带来的沉重一击

别看现在的番茄产业园小有规模,有80亩连栋温室。但当这些小伙第一次来到这里时,可不是这番景象。他们眼前的园区杂草丛生,未见雏形。四周荒芜一人,只有几幢破旧厂房孤零零矗立着。他们心里顿时有了一些落差。“虽然和想象中有点差别,但我们没想过退缩。”凭着一股闯劲,他们决定留下来干出成绩。

这四位小伙高高瘦瘦,也许是和农业打交道时间久了,脸庞都有些黝黑。说来有趣,他们大学所学专业虽说都是农学,但与番茄完全沾不上边。比如杨鑫和孙远东大学学的是水稻种植。“这种跨行难度大吗?”记者问道。“那是当然。水稻就像男孩,‘粗犷型’散养就行;番茄像女孩,需要细心呵护,浇水次数、施肥浓度等都大有讲究。”“那你们不惧怕这种转变吗?”杨鑫腼腆地笑了笑,“我们没想那么多,既然决定留下,那就已准备好接受未知、迎接挑战。”

“刚开始,负责人特意开辟了4亩试验区,购买了25个品种让我们‘练手’。”孙远东说,当时大家都信心满满,但不久后出现的病虫害将他们“打回原形”。

这种病虫害传染性极强,试种的其中两个品种“全军覆没”。“它没有根治的办法,只能通过早期预防。其实,我们知道有这个‘病’,但却一直没有放在心上。”孙远东和其他小伙儿说起这件事,至今仍懊悔不已,表示这是工作以来对他们最大的打击。

这记当头棒喝让小伙们认识到种植番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于是,他们“泡”在棚内的时间更长了。每天,他们仔细观察每一株番茄苗的长势。如看到病株及时清除,以免其它番茄苗遭殃。半年后,等到他们需要“照顾”几十亩番茄地时,有了底气和经验,这样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了。

从“小白”进阶到“多面手”

一年前,这群年轻人怀着对农业的热情,来到崇明。前进农场党支部书记袁伟被小伙们身上朴实无华的特质吸引,一下子拍板录用了他们。袁伟笑言自己眼光独到,因为经过长时间考验,他觉得这几位小伙子踏实肯干,愿意沉下心学习,是干农业的好苗子。袁伟当然也愿意提供更多机会,好好培养他们。

参加学术论坛和展会、专家现场教学、外出培训和考察……袁伟创造各种学习机会让他们迅速成长、增长知识。这群小伙儿也尽情汲取温室种植番茄技术“养分”,很快长进不少。

事实证明,这群小伙子没让他失望。就在一个月前,他们还一起解决了一个难题。在一次巡棚时,杨鑫发现有些番茄苗长势越来越弱。“这可不是好势头”。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了好几天。“没有病虫害的威胁,有可能是浇水次数有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后,大家纷纷出点子制定解决方案。番茄苗也在他们的治理下,重新焕发生机。

在小伙们努力学习的同时,番茄产业园也逐渐成形。园内的高科技元素也让一直学习传统农业的小伙们打开了一方新天地。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想了解大棚内空气、土壤、温度等情况,或者调节温湿度、光照强度等,他们只要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就可操作,省时又高效;自动化灌溉系统可以将收集的雨水配置成所需的肥料溶液后,进行肥水一体化灌溉,大大提高了番茄产出效益……现代农业科技的精细和高效,让小伙们看到了农业的多种可能性。“我们也从传统农民进阶到科技型农民了。”大家笑着说。

随着成员们技术的不断提升,袁伟不仅给每个人分配了管理区域,还让他们兼带品控、分拣等条线。如今,各个都成为了“多面手”,产业园内到处都是他们忙碌的身影。

成熟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到5月中旬,红彤彤、黄澄澄的小番茄将挂满枝头。这也是这群年轻人最欣喜、骄傲的时刻。种下的果实终会开花结果。未来虽然充满未知,但他们有想法、有冲劲、有决心,定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网站声明|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2012 上海崇明沪农商村镇银行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06030408号-2 服务热线:4009962999 网站支持IPV6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